|
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食品标注“零添加”是误导消费者,建议整治涉食品顽固谣言时间:2025-08-04 10:35 百度 目前,戴森利在旋风分离原理基础上生产的中高档吸尘器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孙宝国 涉食品“顽固谣言”“伪科普”大行其道? 一些固有的认知误区正形成科普工作的顽疾,“顽固谣言”始终没有被清除。这其中最让孙宝国痛心疾首的就是涉及食品添加剂话题,部分民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负面印象仍难以改变。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孙宝国说,一些传统食品里面就有食品添加剂,最经典的就是卤水点豆腐,卤水就是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凝固剂。包括可乐、口香糖、冰淇淋、啤酒、红酒等食品酒饮都有添加剂,所有的碳酸饮料里面,二氧化碳都是做防腐剂的。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等“伪科普”曾大行其道。对此,孙宝国指出,更有“伪专家”在健康养生类节目、互联网平台上以科普之名,行营销之实。 同时,孙宝国认为,个别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的内容本身严谨度也不够,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问题严重。 “超加工”“最少加工”等新事物、新概念,也成为困扰消费者的新难题。孙宝国解释,“超加工”“最少加工”原本旨在引导消费者合理膳食,指导行业健康发展,但部分媒体和所谓“专家”的过度解读,让消费者误认为“超加工”就是不健康,“最少加工”更健康,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资料配图 据IC photo 建立科普白名单、黑名单,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 对于这些问题,孙宝国建议,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重点针对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广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点平台开展专项行动,已经播出、发布的内容也要及时清理。 对于发布主体,他建议,探索建立科普白名单、黑名单的认证机制,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 “坚持科普工作要由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食品的领域很大,做乳品的对果蔬加工未必熟悉,做果蔬加工的对肉制品未必熟悉,做肉制品的对面制品未必熟悉。同样的,都是做酒的,做啤酒的、做红酒的、做黄酒的、做白酒的,都是不同的专业领域。”孙宝国认为,平台和媒体要对做科普的人的专业背景有基本的了解,不要让他们回答超过专业背景的问题。 孙宝国还强调平台责任,要推动提升各栏目、平台的信息监管水平,完善各平台的信息审查、投诉机制,强化各平台自我监管责任。 面对谣言,及时辟谣也很重要。孙宝国建议,加大多层次科普宣贯力度,让科学跑赢谣言。建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牵头,协调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从国家层面梳理、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地解读。 大部分产品都有添加,建议禁止标注“零添加” 孙宝国还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法规,禁止在商业宣传及标签标识中使用“零添加”相关词汇。 为什么不能标注“零添加”?孙宝国解释,“零添加”会误导消费者。大部分产品声称无添加的,实际上都是有添加的,尤其是个别产品,它不添加某一种食品添加剂,但添加了别的。去年在媒体上形成了热点的一些产品,绝大部分里面也都加了食品添加剂。 “你非要做一个没有的,能做到,但是没有必要。比如,有的人说别到外面去买食品,你在家里自己做饭,那炒菜的油里面就有抗氧剂,盐里面有抗结剂,油盐酱醋里面都有食品添加剂,也是躲不开食品添加剂的。” 等了整整19年,奇迹mu单机版终于来了!80后的情怀! |